吳奇院士應邀在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文章來源: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發(fā)布時間:2019-12-30  |  【打印】 【關閉

  

  1227日下午,上海有機所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吳奇教授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報告,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院士主持此次講座,并為吳奇頒發(fā)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余人到場聽講。

  報告中,吳奇通過分析科學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疑問”與“詢問”的區(qū)別,切入主題“何為基礎研究”,指出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發(fā)表論文。他結合幾十年豐富的科研經歷,進一步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基礎研究的觀點和見解。吳奇鼓勵科研人員:在生活中要不忘追求理想,正所謂“歲寒‘知’松柏、事難‘識’君子”,做基礎研究要努力在知識上有貢獻,創(chuàng)造知識并應用知識,這樣才能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做出可以寫入教科書的不朽成果。吳奇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講解令現(xiàn)場師生受益匪淺,贏得了大家雷鳴般掌聲。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吳奇與師生就感興趣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交流、答疑解惑。

  唐勇代表全所師生感謝吳院士的精彩報告,贊揚報告立意深遠,引人深思,尤其是報告中提到的兩次科研方向的拓展和思想轉換,相信會給予對在座的科研人員很好的啟發(fā),希望大家能夠領悟報告精髓,努力解決問題,做好基礎研究。

  “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是為了紀念我國已故的著名有機化學家、我國有機氟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我國金屬有機化學學科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耀曾先生而于2012年設立。該講座旨在通過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演講,從科學與人文的角度研究國家戰(zhàn)略問題,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探討科學與人文的發(fā)展,致力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致力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貫通,以拓寬有機所年輕科學家的學術視野進,提升綜合文化素養(yǎng)。吳奇院士是上海有機所“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的第五位演講者。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UPAC)主席、北京大學周其鳳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中科大黨委書記郭傳杰,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都曾應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授牌儀式

  

  吳奇院士做報告

  

  報告會現(xiàn)場

  報告人簡介:

  吳奇院士1955年出生于安徽蕪湖,現(xiàn)在為香港中文大學化學講座教授和物理榮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82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yè)。19879月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獲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該?;瘜W系任博士后研究員至19895月。1989-1992年在德國 BASF公司工作,先后任洪堡基金會客座研究員、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1992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95年后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教授,1996年起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1999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偉倫化學講座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光散射專家之一,吳奇院士以其在高分子溶液,網絡,凝(凍)膠,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研究成名。曾率先表征了許多難解高分子,包括聚四氟乙烯(塑料王)分子量的創(chuàng)新表征;首次發(fā)現(xiàn)單根高分子無規(guī)線團鏈在塌縮的過程中,先通過一個融化球狀態(tài),再卷曲成熱力學穩(wěn)定的小球;建立了粒度和穩(wěn)定劑二者之間在穩(wěn)定膠體形成中的定量關系(吳氏作圖)。曾獲得首屆郭沫若獎學金、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年會特別邀請報告獎、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馮新德高分子獎、美國物理學會會士、香港裘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