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NMMI | 靶向腫瘤間充質(zhì)上皮轉(zhuǎn)化受體(c-Met)的新型PET探針用于腦膠質(zhì)瘤的診斷

文章來源:上海藥物研究所  |  發(fā)布時間:2023-11-23  |  【打印】 【關閉

  
  間質(zhì)表皮轉(zhuǎn)化因子 (c-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et)是受體酪氨酸激酶的一種,在肝癌、肺癌、結(jié)腸癌、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胃癌以及其他癌癥等多種惡性腫瘤中觀察到c-Met失調(diào)。c-Met的過表達或突變導致信號轉(zhuǎn)導異?;钴S,促進腫瘤生長、血管生成和癌癥轉(zhuǎn)移。c-Met/HGF軸在腫瘤免疫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是一個成熟的分子靶向治療靶點。然而,c-Met 表達在腫瘤間和腫瘤內(nèi)的高度異質(zhì)性為抗 MET 療法的臨床應用提出了挑戰(zhàn),迫切需要開發(fā)一種替代工具來定量和無創(chuàng)地可視化全身 c-Met 表達。
  研究人員在開發(fā)基于抗體、多肽、小分子等的新型c-Met靶向PET探針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探針可以標記具有不同半衰期的各種放射性核素,從[11C]-到[89Zr],但是[18F]標記的c-Met靶向性小分子化合物鮮有報道。[18F]是臨床PET顯像中最為常見的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較長(110分鐘),可通過回旋加速器大量生產(chǎn)并遠距離運輸,另外與其他正電子核素相比,[18F]的正電子能量較低,空間分辨率更高。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程震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張翱教授團隊合作,于2023年11月9日在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發(fā)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novel [18F]-labeled small molecule probe for PET imaging of 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receptor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

  首次報道了一種基于[18]F標記的小分子奎寧化合物 PET 探針[18F]-AZC,該探針具有易于放射合成、體外和體內(nèi)穩(wěn)定性高、靶向親和力高、親脂性和腦轉(zhuǎn)運系數(shù)良好等特征,其中穩(wěn)定性實驗結(jié)果表明,探針在小鼠血清中孵育4小時后,90% 5.2%的探針保持完整。在靜脈注射1 h后,[18F]-AZC 在U87MG腫瘤中快速積聚,腫瘤顯像輪廓清晰,腫瘤與對側(cè)肌比良好。同時,[18F]-AZC在LNCaP或U87MG -sgRNA-Met腫瘤中的攝取明顯不高。而過量的非放射性[19F]-AZC、Crizonitib或Cabozantinib有效阻斷了U87MG腫瘤對探針的攝取。

[18F]-AZC 可視化移植瘤模型中c-Met的表達
  本研究發(fā)現(xiàn)[18F]-AZC PET/CT圖像上的信號與膠質(zhì)瘤部位的c-Met表達呈正相關。[18F]-AZC PET/CT成像未來可作為臨床 c-Met 分子靶向治療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受益人群篩選、評估c-Met在體表達的異質(zhì)性以及c-Met靶向癌癥治療療效預測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教授卜麗紅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副研究員馬曉偉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藥物研究所教授程震和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教授張翱為共同通訊作者。

  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中國科學院基金等基金的經(jīng)費支持。